中國無預警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,我方漁民損失慘重。原本外銷中國的龍虎斑每台斤150元,遭到中國封殺後,內銷盤商開價120元,漁民賣了不甘心,不賣又有成本壓力,還必須面對貸款要還,處境相當艱難。中國過去對台灣石斑進口照單全收,養殖戶認為有利可圖,不斷擴充飼養規模,九成漁貨賣到中國。但中國不是市場經濟,經貿活動必須為政治服務。如今兩岸關係緊張,石斑魚淪為政治祭品,遭到「養、套、殺」噩運,早在預料當中。這是經貿依賴中國的風險和代價,台灣必須記取教訓,降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,才能避開不斷發生的惡性循環,一再掉進中國設定的陷井當中。
中國這次鎖定石斑魚開刀,官方分析,主要是針對台南、高雄、屏東民進黨執政縣市,企圖挑撥民怨,影響年底選情,達到干預政治的目的。事實上,中國藉經貿手段施行政治制裁,不光是針對台灣。最近,歐洲立陶宛因為強化與台灣的關係,就遭到北京以抵制經貿反擊,引起歐美國家的敵愾同讎。本屆美國總統大選前,中國透過對特定州進行採購,藉機展現選票影響力。澳洲要求國際調查武肺病毒來源,遭到中國加徵關稅、禁止進口的報復。利用經貿干預他國政治,中國可是劣跡昭張,惡名遠播。
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中國運用經濟手段對台施壓,台灣養殖戶蒙受重大損失,此事提醒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。事實上,中國對石斑魚下手的同時,即點名台灣輸中竹筴魚、白帶魚外包裝驗出武肺病毒,下令暫停該類產品輸入。在這之前,台灣鳳梨、蓮霧、釋迦,也以不合檢疫標準,被禁止銷往中國。根據台灣官方說法,輸中農漁產品並無問題,遭到抵制是政治因素作怪。中國最擅長玩弄「以商圍政」、「以民逼官」的把戲。石斑養殖戶要看中國臉色,中國怎麼可能放過這個好機會?
由於中國經濟受到政治干預,唯有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,才能降低風險。屏東石斑產量占台灣五成,近兩年受疫情影響,中國市場衰退,許多漁民改養殖其他魚種,以分散風險;縣政府也積極布局全球,輔導漁民及加工廠申請產銷履歷,設立冷鏈物流加工,拓展新的市場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台灣水果外銷中國占比過去高達八十五%,透過分散市場的努力,已下降到去年的四十一%。唯有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,才能讓國內熱門農漁產品免於被綁架的命運。政府政策的引導,尤其扮演關鍵的角色。
希望這次石斑魚風波,能讓國人痛定思痛,打破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和幻想,進而為農漁產品找到新的出路。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」 事在人為,也正在考驗政府的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