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參加奧會的名稱是Chinese Taipei,如果認真計較,Chinese Taipei正確的翻譯應該是「支那台北」。因為China和「支那」本是同一來源的名詞。起源於「秦帝國」的「秦」字,秦滅六國建立大帝國後,「秦」的名稱傳到中亞、歐洲,用拉丁字寫為Chin或Chine,讀音是原來的「秦」的音。後來Chine被讀成兩個音節chi-ne,之後再轉音成chi-na。已經脫離「秦」的原音,Chi-na再傳回東方,再音譯成漢字之後,便出現「支那」、「震旦」(用閩南音讀,音即近似)。所以,China和「支那」是同一來源。
「支那」本無蔑視之意,像清末革命家宋教仁在日本時就辦了一份刊物叫《廿世紀之支那》;一九○七年日本早稻田大學「清國留學生部」的一本畢業題名簿中,來自清國的六十二名留學生填寫的國籍,寫「支那」的有十八人,寫「清國」的十二人,寫「中國」或「中華」只七人,其餘廿五人不知道如何寫。可見用「支那」的人最多,也可見當時並沒有歧視的意義,而許多人還不認為自己是「中國人」。「中國」、「中國人」一詞,是在近半世紀內才被政治力神聖化,成為民族主義者的圖騰。
滿清倒台後,當時革命人士討論新的共和國名稱,「支那共和國」、「震旦共和國」都有人提,最後採用章太炎的意見,稱「中華民國」,英文則使用The Republic of China。如果回到原始意義,The Republic of China就是「支那共和國」之意。
二次大戰前,日本稱中國還是沿用「支那」的稱呼,直到二次大戰後,才改稱「中國」;而西方國家見中華民國自己對外都用The Republic of China,只好繼續叫China。今天很多中華民族主義者很喜歡被稱China、Chinese,但是聽到「支那」則不高興。其實,China就是支那,支那就是China。
至於「中國」、「中華」的名辭漸漸成為國家名稱,是在清末及民國以後逐漸形成(古代雖有「中國」之稱,指的是京師所在或中原之地,意義與今不同)。但「中國」、「中華」譯為China,不論從語譯或音譯看,顯然牛頭不對馬嘴,可能是西方世界已習慣稱之為China,中國只好沿用接受,也自稱China了。
我說了這些歷史背景,沒有讚貶之意,純粹是史實的理解。重點是:不論是China、支那、中國、中華,硬要套在台灣身上,都很不貼切;台灣就是台灣,最自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