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除了總統局之外,國會席次變化,牽涉政黨勢力消長,同樣受到矚目。國、民兩黨再三強調,要拼國會過半,讓未來的總統好做事。第三勢力則訴求,國會要三黨不過半,才能發揮監督制衡力量,展現民主多元聲音。各說各話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。目的都是為了說服選民,為自己的政黨爭取立委席次。
因為小黨來勢洶洶,呼籲「要讓藍綠不過半」;蔡總統競選連任操盤手林錫耀認為,兩大黨不過半,小黨成為國會關鍵力量,左右法案或政策推動,違背責任政治原則,一旦法案或政策出問題,要找誰負責?
主張藍綠過半的另一個理由,是為避免施政受到國會杯葛。歐洲國家聯合內閣運作經驗豐富,大黨不過半,小黨應邀參加內閣,是常有的事 。政黨之間經由協商,確定內閣職位的安排、政策的妥協和具體的合作模式,組成聯合內閣,共同向選民負責。如果執政失敗內閣解體,訴求再次選舉。
但台灣畢竟不是內閣制國家,朝野政黨缺乏互信。一旦國會無法過半,還是會影響政府運作。回顧台灣政治發展的軌跡,的確出現這個現象。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,民進黨取得執政權,但國會由國、親兩黨掌握多數,出現朝小野大局面,造成國政紛擾不安。諸如核四爭議、罷免總統、對內閣不信任案等。陳總統連任後,更爆發紅衫軍事件,衝擊社會穩定。
儘管如此,阿扁總統任內仍然推動不少改革,完成多項重大建設,整體經濟表現不差,顯然與領導者的決斷力,與執政團隊的施政效率,有絕對關連。2008年馬英九競選總統高票當選,國民黨重返執政;八年後,民進黨再度政黨輪替。兩黨都掌握國會多數,完全執政,但行政權常干預立委權,黨意凌駕民意,國會監督制衡的功能受到限制。
藍、綠國會過半,固然讓執政者好做事,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。否則,馬政府整體施政效能為何反不如朝小野大的陳水扁政府?不僅如此,馬政府憑國會多數,強推親中法案,還引爆發太陽花學運。可見,國會過半如過用錯方向,也可能助紂為虐,帶來危機。
人民為了制衡目的,防止總統濫權,會自動出現「分裂投票」。但林錫耀認爲,現在媒體無孔不入,社會輿論監督力量很強大,台灣現在不可能出現濫權情形。但柯文哲則強調,要讓關鍵少數發揮作用,還是應該三黨不過半。柯文哲的主張,也就是小黨再三強調的制衡的必要性。
國會最重要的職能,就是代表民意監督行政部門。到底藍綠過半或不過半,那種情形比較能夠監督行政權?看來國、民兩黨和第三勢力政黨,還要繼續纏鬥不休,花力氣來說服選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