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國民黨黨主席之爭相當激烈,兩位候選人對於二○二二與二○二四的選舉各有不同的看法。朱立倫主張「沒有二○二二,就沒有二○二四」,江啟臣則表示,中國國民黨二○一八年大勝,卻輸掉二○二○,強調每場選戰的戰場和環境都不同,不能混為一談,「不能以為贏了這一場,下一場也會贏」。
兩人的說詞各有其歷史背景,以前的地方選舉等同執政黨的期中考,只要期中考過關,期末考就順利,可以繼續執政,期中考若失敗,就注定要下野。例如二00八年馬英九上台,很快就引起民怨,可是二0一0的地方選舉該黨還是獲勝,造成二0一二年的總統大選馬英九還是高票連任。二0一四年的地方選舉中國國民黨大敗,二0一六年的大選該黨就下野,所以朱立倫的論述是有根據的。可是江啟臣的陳述也正確,二0一八年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,可是二0二0年的大選民進黨還是繼續完全執政。
以前台灣選民在國家定位方面沒有偏好,因為執政者本身沒有明確的方向。蔣家獨裁統治年代,很多台灣人自認為是中國人,但中國國民黨極力宣傳「共匪」是禍害,要台灣人積極反共,只是一般人認為它是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的內鬥,人民沒有介入的必要,人民關心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不好,無論是地方選舉或是總統大選,對執政者的評價重點都放在內政。
政治民主化時,蔣家勢力所留下的保守派只認同中國法統,抗拒政權本土化,也就是不接受由全體台灣人依民主程序產生的台灣政府,因而很快的由反共轉向親共,其所堅持的「一個中國」政策卻出現嚴重矛盾。所謂「一個中國」當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只是台灣已進入民主政治,要有選票才能掌握權力,造成保守勢力(就是目前的統派)相當大的困擾,在國家定位方面出現嚴重的矛盾。
由於蔣政權被逐出聯合國已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,台灣人對中共的定位出現相當大變化,以前台灣人認定中共不等於中國,後來觀念逐漸改變,中共就是中國。統派不認同台灣,因而主張「一個中國」,然而為了選票,不能告訴台灣人「一個中國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因而表示「一個中國」就是「中華民國」,可是中共積極要消滅中華民國,統派不只不捍衛中華民國,還擁抱中華民國的敵人,這一項矛盾太過於醒目,促使民眾逐漸關心國家定位問題,二0一八年地方選舉大敗的民進黨在二0二0年的大選還是繼續完全執政,關鍵在於國家定位的論述廣受選民接受。
以前台灣人只關心內政,執政黨的內政問題在地方選舉可以過關,總統大選就可以獲勝。政治民主化之後,統派的國家定位出現嚴重的矛盾,引起選民的注意,在地方選舉時選民關心執政黨的內政,可是總統大選時,卻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家定位,總統大選因而與地方選舉脫鉤。
(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、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