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接邊境開放的第一道曙光

邊境開放必須考量醫療量能承受程度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,上週四新冠病毒單日急診人數為二萬五千人,住院人數開始下降,比出院人數少。此外,國內染疫率和境外移入的染疫率接近,約為六%。指揮官陳時中因此說,邊境開放「已見曙光」,將陸續討論邊境開放策略。媒體報導,邊境管制可望於六月放寬。陳時中的說法令國人如釋重負,社會期待國境解封早日到來。

過去兩年多來,人類遭到病毒攻擊,全球幾乎陷入停擺。多數國家被迫鎖國,人流往來喊停,物流供應中斷,經濟飽受衝擊,社會民生步調大亂,世界亂成一團。隨著疫苗普遍施打,治療藥物陸續推出,以及病毒感冒化發展,和群體免疫力日益提升,重症住院情況趨向緩和,一些國家開始放鬆檢測、隔離及其他公衛手段,積極開放邊境,迎接後疫情時代來臨。

隨著全球新冠疫情逐漸趨緩,將近六十國取消入境限制,有些國家甚至不把接種疫苗列為入境條件,外國旅客不需要檢測或隔離。南韓五月恢復免簽,日本六月中放寬簽證限制,緊接著將恢復免簽。國際上暫停免簽措施,或採取簽證限制的國家,寥寥可數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為,面對疫情演變,防疫對策應以入境前後實施檢測,和入境後採取隔離來因應,不宜限制人民出國旅行,或以禁止入境及停發簽證方式,阻擋國外民眾入境。

 

過去兩年,台灣採取清零政策,有效阻絕疫情,爭取應變時間,經濟維持成長,同時有能力向國際申出援手,被視為防疫優等生。但最近大流行的奧密克戎(Omicron)毒性愈來愈弱,傳播力愈來愈強,台灣不可能繼續以清零政策面對開放的世界。學習與病毒共存,和世界齊一步伐,共同對抗病毒的挑戰,是必要的選擇。鎖國不但鎖不住,更可能拖垮經濟,造成國家重大損失。

 

陳時中說,之前邊境管制讓很多商務活動受限,影響訂單跟投資,為維持經濟穩定,商務人士入境等部分已跟經濟部討論,有結論很快就會宣布;旅遊觀光開放部分,陳時中說,外交部針對各國旅遊、觀光有不同的警示,將請各單位研擬統一警示,未來開放時就可以運用。

與病毒共存並不是放任病毒暢行無阻,而是竭盡所能防範病毒,打擊它、圍堵它。透過一切努力,若最後還是被病毒攻破,也必須確保擁有足夠醫療能量,來和病毒決一死戰,讓重症死亡率降到最低。例如,疫苗施打必須再加強,包括長者追加劑,嬰幼兒疫苗施打等,事不宜遲。治療藥物必須充足準備,及時提供患者使用。公共衛生手段及環境清潔消毒,應繼續推動,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。期待經由病毒洗禮,台灣更堅強、更有靭性。